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有哪些常见诈骗手段?
面对诈骗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本期大学生防诈骗指南已送达!
让我们一起提高防范意识
保护好人身和财产安全
高校常见诈骗类型
刷单返利类诈骗
广撒网引流
通过QQ群、微信群、兼职平台发布“点赞赚钱”“刷单赚佣金”广告,宣称“一单10-50元,日结200-500元”。
小额返利取信
先让刷1-2单小额商品,立即返还本金和佣金,营造“靠谱”假象。
连环任务诈骗
诱骗参与“进阶任务”(如一次刷10单、每单金额500元),称“完成所有任务才能返款”。中途若用户要求提现,以“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为由拒绝,甚至要求继续充值“激活账户”。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宁在抖音看到“点赞返现”广告,前两单收到几十元佣金后,被诱导下载虚假购物APP,充值9000元后无法提现。
网络交友诈骗
收集信息
在网上通过各种不法渠道购买隐私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住址。
建立信任
添加微信、QQ,建立联系后,进一步用照片和预先设计的个人经历、丰富的虚假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并通过聊天和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而后先用裸聊视频进行色诱,让其接受裸聊,然后开始偷偷录像。
实施诈骗
通过木马病毒拿到受害人通讯录后,以散播视频、破坏声誉为要挟,勒索钱财,直至发觉被骗或无力继续转账。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谢某报警求助称其在网络交友时遭遇裸聊敲诈并且已多次向对方转账共计166120元。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发布信息
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买卖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广告,免费、低价获取游戏道具、参加抽奖活动资格等相关信息。
实施诈骗
以在其他平台交易或私下交易更便宜、更方便为由,诱导绕过正规的第三方平台,或者要求添加所谓的客服账号参加抽奖活动。
诱导转账
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为由,要求支付所谓的“注册费”“解冻费”“会员费”等费用,随后拉黑。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在网上出售某游戏账号,诈骗分子冒充买家与其取得联系,称要购买其账号,但要通过某“专业”的游戏交易网站,并发送了链接。小张信以为真,点击进入并联系网站内所谓的“客服”,最终因轻信对方所说“银行卡号、身份证号输错”而多次转账,共计损失9000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
假冒身份
冒充银行、银保监会或网贷平台工作人员。
建立信任
谎称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需要注销相关账号或谎称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
实施诈骗
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在正规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诈骗钱财。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E接到“注销校园贷”电话,对方谎称“影响征信”,诱骗其向陌生账户转账6500元。
奖助学金诈骗
寻找目标
利用信息差,精准获取学生姓名、学校等隐私。
建伪造身份
冒充教育局、学校或基金会工作人。
实施诈骗
制造紧迫感,“不配合将取消资格”“需立即操作”。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小龙收到一自称“某助学金工作人员”的好友申请,小龙添加后,对方称可以帮其免费申请助学补助,小龙便在对方的指引下告知其父亲的个人身份信息及银行卡信息。随后又将父亲手机收到的3条验证码告知了对方,当小龙的父亲发现银行卡中的钱被转走时,才发现被骗,遂报警,共计金额30000元。
求职诈骗
推广引流
在校园内发布兼职中介广告,声称提供高薪兼职岗位。
洗脑引导
以中介费、体检费、工服费等名义收取费用。
骗取钱财
在收取费用后,再以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

案例
例如,某高校毕业生刘某在某求职招聘软件上留下个人简历后,一名招聘人员主动联系他,说某公司正在招聘软件测试员,该岗位到手工资8000元左右,还有五险一金以及加班费。刘某心动了,对方称入职需缴纳一笔体检费,于是刘某按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之后便被对方拉黑删除。刘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获取信息
冒充电商或物流客服,以商品问题或店铺问题诱导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
诱导支付
声称误升级为VIP会员、授权为代理、办理商品分期业务等,以不取消上述业务将产生额外扣费;或不订购“保证金”“假一赔三”等服务将无法理赔退款、重新激活店铺,诱导支付费用。
继续诈骗
以在电商平台的会员积分、信用积分不足为由申请贷款从而提高积分并诱骗将贷款汇入其指定账户。

案例
例如,某高校大学生杜某接到网店客服电话称染发剂有质量问题要退款理赔,按要求下载APP打开屏幕共享功能操作后,银行卡被转款20000元。

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王英豪
审核:黄妍琴
